中国欲争国际司法话语权?
-
国际司法秩序再洗牌?中国欲争话语权,学者却忧其“关起门”
随着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国家的崛起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困境持续,国际司法秩序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中国高层外交官员宣称将争取在国际法领域主导话语权,但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政府目前的实际行动表明其难以实现这一目标。
中国喊出“话语权”诉求
在香港大学一场讲座上,中国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司长黄惠康直言不讳地表示,国际法调整的范围不断扩大,中国将在所有领域争取话语权。他指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两大阵营之间正在就国际规则的主导权展开激烈博弈,主宰海洋、外空、极地和网络等新疆域的新一轮争端加剧。然而,黄惠康也承认,尽管中国经济规模跃升至全球第二,西方国家主导世界经济秩序和司法秩序的格局仍未发生根本动摇,中国争取话语权的任务依然艰巨。
学者:中国“关起门”阻碍自身发展
澳门大学国际法副教授涂广建认为,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主导包括国际法在内的各领域国际秩序是导致中国难以快速获得话语权的主要客观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中国政府的态度本身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涂广建指出,尽管中国声称要与世界接轨,但目前更多的是“关起门来做自己事情”。 虽然在国际上愿意参与的程度比以前增强,但其主要还是一种防御性的外交策略。
行动不符诉求,中国形象受损
尽管中国政府签署了许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但选择不提请全国人大批准其中一些重要的公约,例如《公民权力与政治权力国际公约》和《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 这使得中国的国际公信力受到损害。专家表示,这种“只签署不执行”的做法表明缺乏诚意,影响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公信力。
对现有体制抱疑,中国未来何去何从?
中国政府对现有国际司法秩序的立场从外交部条法司司长黄惠康的态度可见一斑。他表示,中国不相信现行国际法庭能做出公正裁决,对现有国际司法体制缺乏信任。 然而,学者们认为,中国选择成为局外人,将最终损害其自身利益。
随着世界格局的演变和中国的影响力的增强,国际司法秩序的未来发展备受关注。 中国政府需要在争取话语权的同时,积极参与并完善现有体系,以确保自身利益得到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