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社保体系 推动中国经济转型
-
中国力推经济转型:完善社保体系为未来发展注入动力
随着各地工资“涨”声一片,中国正在积极推动建设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迫在眉睫的经济转型提供强有力的动力。 官方媒体新华社指出,内需空间和创新空间是中国政府认定的未来经济发展方式突破口,是实现经济转型的关键路径。两大“空间”涵盖扩大内需、产业转型、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和节能减排等重要内容。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接受美国之音记者采访时表示,经济转型本质上就是摆脱过去拼资源、拼环境、拼工资的“低端拼搏”,转而进入技术含量更高、资源和环境消耗更低的境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和经济发展进一步成熟的基石,但中国现阶段在农村保障方面存在明显短板。茅于轼指出,农民作为二等公民长期以来在社会服务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农村生活最低保障线、医疗服务、教育拨款都落后城市地区。
提高劳动报酬平衡收入格局是实现经济转型的关键环节。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功成表示,中国劳动所得偏低,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比重仅为40多%,低于发达国家的60%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50%以上。收入分配格局失衡导致再分配环节上社会保障分配的失衡。提高普通居民收入和加强社会保障将解决国民后顾之忧,提升内需能力。
产业链上下游发展需要并行推进。 经济学家茅于轼指出,中国产业升级已进入状态,从技术“赤贫”向出口技术转变。郑功成则认为,除了产业升级之外,中国也要重视劳动者的数量问题。劳动密集型产业仍需在就业岗位上发力,促进制造业发展。
解决中小企业发展难题是促进就业的关键。 茅于轼指出,中国就业主要依靠私营中小企业,但它们受到不公正对待。他呼吁加强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扶持,避免国企成为金融行业和地方政府眼中“宠儿”。
节能减排理念需要深入推广。 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晓认为,市场承受度和政府的政策是推动中国经济转型中节能减排战略两条腿。他建议通过产业扶持、提高人们节能减排意识以及传统能源价格上涨等措施来促进这一目标。
中国经济转型能否成功,将决定它是否名符其实地跻身发达国家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