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高校查抄袭风波:科技与伦理交锋
-
美国大学掀抄袭风暴:科技捉拿作弊引发争议
近年来,美国大学校园内悄然出现一场新兴的风暴——抄袭。面对日益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越来越多的学校选择启用抄袭监测软件来“监控”学生。然而,这种用科技对抗科技的作法引发了法律争议和伦理思考,许多人认为,大学与其花费巨资抓作弊,不如加强知识产权教育。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项目成为美国首个公开承认将抄袭监测软件应用于入学申请阶段的学校。今年有30名申请人被发现抄袭网上文章,其中27人因明显抄袭直接被拒,三人在重写论文后获得录取机会。招生主任玛欣克维奇表示,学校希望通过这份论文展示学生真实水平,并以此判断是否进行面试。她强调,入学阶段就作弊的后果不堪设想,可能会演变成企业经营中的更大问题。
事实上,宾州州立大学项目并不是孤军奋战。美国众多学术博客充斥着教授分享打击剽窃的故事,越来越多的学校选择求助于抄袭监测软件。知名的教学辅助软件“黑板”在其课程管理系统也增加了抄袭监测功能。据其官网数据显示,“黑板”在全球110个国家为9,500所学校提供服务,处理过超过1亿3千万份报告。
然而,学校用软件来掌控学生是否抄袭却引发了争议。2007年,四名高中生因被老师使用检查系统判定抄袭而控告该公司侵犯著作权。他们认为,公司将学生的报告和资料库进行比对,而这个资料库包含了网络文章以及历来被送来监测的所有报告,未经当事人同意收录他们的文章实属侵犯著作权。
许多教授也反对学校使用软件掌控抄袭行为,他们认为这种“科技谍对谍”的作法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应注重教育学生正确观念。一些教授也强调,学校有责任告知学生他们使用的是哪种软件。
圣母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苏珊.布鲁在其著作《抄袭与大学文化》中指出,抄袭实际上是教育失败的表现,学校应该采用更好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她认为,学校不应该扮演“警察”的角色,而是应该教育学生。经过多年访谈200多名大学生后,布鲁发现新一代学生对知识产权观念较为宽松,他们经常觉得互联网上的东西都是可以使用的,免费且应该共享。
维吉尼亚大学公共政策和经济系教授托玛斯.迪认为,科技助长了学生抄袭的风气。他说:“今天的学生有前所未有的方法获取完整的资料,以及剪切粘贴作业项目,这使得他们能够将这些资料融入报告。”
密歇根大学和其他大学的教授们开展了一项研究,发现大约3%的学生论文存在抄袭情况,而抄袭集中在大学入学考试分数较低的学生身上。该研究还表明,参加过剽窃相关课程的学生抄袭比例低了三分之二,这表明教育孩子正确观念是有效的。托玛斯.迪认为:“我们有责任,不仅要惩罚那些没有遵守学术诚信的人来维护社会规范,也需要为他们提供诚实写作的工具。”
这场在美国大学校园内发生的“抄袭风暴”,引发人们对知识产权、科技伦理以及教育方式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