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群体性事件引学者争论
-
中国学者对群体性事件研究引发争论:暴动风险微乎其微?
近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王二平发表一项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社会处于剧烈变革时期,群体事件频繁发生,但与革命、暴乱无关。他认为,这些事件是社会“机体上长了癣”,不代表社会危机或即将爆发革命。
王二平强调,政府发展经济过程中难免触犯老百姓利益,造成不满情绪,群体性事件是民众通过“弱者策略”表达诉求,而非组织性的暴动。 他还指出,中国社会存在公共问题发现敏感度低和解决问题效率差的问题,需要及时纠错,减少群体事件造成的社会震荡。
然而,一些学者对王二平的研究报告持不同意见。香港科技大学社会学教授丁学良认为,中国体制内的学者研究成果受到政府资金支持影响,负面结论难以公开发表。 他指出,将革命定义为大规模集体行动,即使包含暴力行为,在中国当前政治环境下可能性很低,政府应对大型群体事件有充足的准备和资源。
北京维权律师黎雄兵则认为,民众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上升并不代表社会现实良好,大量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是不可忽视的事实。 他认为,中国社会矛盾加剧反映的是公民思想领域的“革命”,即在人权、民主、自由等普世价值上的追求。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群体性事件数量持续增加,规模扩大,参与人数增多,行为越来越激烈。 各种学者对群体性事件的分析和解读反映了中国社会复杂现状,也引发人们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