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利弊:催化剂还是负担?
-
北京奥运:催化剂还是绊脚石?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临近,这场体育盛事的成本收益分析成为热议话题。国际权威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发布报告称,北京奥运将为北京经济带来长期效益,而非沉重负担。然而,也有观察人士持不同观点。
标准普尔预计,北京奥运最终账单可能超过200亿美元,相当于北京市全年总产值五分之一,每位中国大陆居民均摊略高于100元人民币。但这笔巨额投资将带来回报。报告指出,北京政府在筹备奥运过程中修建的地铁、机场候机楼等基础设施早已计划实施,这些设施将在奥运结束后继续为经济注入活力。此外,许多奥运场馆的设计考虑到后期商业用途,并尽量靠近大学等社区,确保其长期利用率。
标准普尔还预计,由于赛事门票销售火爆,北京奥运绝大多数赛事的门票将售罄,门票收入很可能超过近年历届奥运会。
然而,美国学者章家敦对标准普尔的乐观分析持保留态度。他指出,从中国已经举办过的亚运会等大型比赛来看,专门为赛事修建的场馆和设施在比赛结束后利用率普遍较低。他还指出了许多没有写进收支列表的隐性成本,例如为了保证奥运期间空气质量而关闭工厂的经济损失。章家敦认为,实际的代价可能远高于公开的数字。
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蒋效愚5月下旬在接受东盟国家记者采访时重申了官方口径,称北京奥运财务预算收入16.25亿美元,开支16.09亿美元,盈余160万美元。他强调,这个数字并不代表奥运会结束后北京的收益仅限于此,企业、政府和社会也将从奥运中获益。
尽管中国政府希望借此向世界展示其现代、开放、自信的一面,但章家敦对于北京奥运的公关效果持怀疑态度。他认为,大量建筑破坏了北京的城市特色,两百万人被迫搬迁,大量的胡同被拆除,使得北京更加“现代”却也更“丑陋”。此外,中国政府在安全问题上的过度担忧也可能导致旅游者数量低于预期。
标准普尔分析师金英谭表示,北京基础设施方面的巨额投入将增加对投资者和游客的吸引力,因此2008年奥运不会成为财政负担,反而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增强北京的金融地位和信用级别。
从某种意义上说,北京奥运可能与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相似。巴塞罗那奥组委在筹备比赛时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这些设施在迎接后续的旅游者和投资者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关键词:北京奥运,北京经济,标准普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