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价飙升 引发紧缩措施猜想
-
中国物价再度上涨引发国际关注 是否采取紧缩措施成焦点
北京12月12日 - 中国国家统计局11月11日发布数据显示,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5.1%,创下近两年来的新高。这一消息引发海内外对中国经济状况的密切关注,许多人猜测中国是否会采取紧缩措施来应对通胀压力。
物价涨幅超预期 食品类价格上涨显著
据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介绍,11月份物价涨幅出乎意料,主要受到食品和居住类价格上涨的影响。蔬菜价格在政策出台后有所下降,但整体上仍同比上涨21.3%,其他食品价格也出现扩大上涨趋势。此外,季节性因素如入冬后的肉、蛋、菜需求增加也促使物价上涨。
政府采取稳健货币政策 未来走势备受关注
中国政府选择在星期六发布这一通胀数据,让市场有足够时间消化。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只要所有部门和地区认真执行国务院稳定物价的16条措施,物价应该在不久的将来基本稳定下来。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通胀压力仍然较大,未来政策走向备受关注。香港澳新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师刘利纲博士认为,由食品带动的价格上涨也会传导到其他行业,促使中国央行再次加息以管理通胀预期。法新社和彭博新闻社也报道称,中国可能采取进一步收紧措施。
国际因素影响 进口通胀成为难题
刘利纲博士指出,中国通胀指数也受到来自国际、尤其是美国的压力;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弱美元持续,使世界大宗商品价格在高位徘徊,中国的进口原材料价格受此影响,加剧了中国进口通胀问题。他认为,中国不仅需要货币政策的收紧,同时利率政策也应该加速。
刺激计划引燃争议 产业结构调整成导火索
另一些分析人士则认为,北京政府的数十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和政府银行两年来的大手笔借贷是造成通胀的罪魁祸首。他们指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强调扩大内需,提高百姓消费能力,但过快的货币发行量导致通货膨胀。
消费者承受力如何?
尽管价格攀高,一些分析人士认为,随着中国消费者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他们有能力应对价格上涨。里昂证券中国策略师安迪.罗思曼认为,中国消费者可以承担更高的物价水平。
然而,中国通胀持续升温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中国政府需要在稳定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胀之间寻求平衡,同时也要面对来自国际因素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