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保之路:利益冲突阻碍改革
-
中国环境治理之路漫阻重重:地方利益与社会动荡加剧难度
北京 – 面对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日益严峻的挑战,中国正在努力转变发展模式,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然而,地方政府利益冲突、社会动乱等因素却成为其环保之路上的重重障碍。
联合国曼谷气候变化会议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减排责任问题上仍存在分歧。作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中国承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但具体数值未明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雅各布森认为,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态度可能既积极又消极。
一方面,中国可能愿意加强与外界合作,提高透明度;另一方面,也可能强调自身作为“受害者”角色,并通过77国集团等平台对抗工业化国家。
气候变化带来的水资源短缺、沙尘暴和可耕地减少等问题,已加剧中国社会紧张情绪。美国海军分析中心的中国问题专家坦纳指出,这些问题不能简单依靠法律法规解决。中国数不清的小工厂能源消耗高、污染严重,改变其能源结构牵扯到多方利益,涉及工作岗位、社区发展等。
关闭这些工厂可能导致部分人失业,影响地方官员的经济绩效评估,而长期以来,经济增长一直是衡量地方官员的重要指标。坦纳表示:“每一个中国官员都会告诉你,处理中国社会动乱的关键在于保持经济快速增长。”
为了引导地方政府更加重视环境保护,中央政府近年来不断调整地方官员考核指标,引入新的激励机制。然而,雅各布森指出,地方政府难以轻易放弃已经掌握的经济权力。
此外,如何有效监测各地在减排和污染控制方面的进展也成为一大挑战。坦纳警告称,中国政府如果不能透明地监测和处理因气候和污染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将使形势恶化,面临更大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