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正式”经济手段推动外交
-
中国频用“非正式”经济手段推动外交政策 美国智库警告
华盛顿(美)—— 从对日本实施稀土禁运到要求外航修改涉台地图,近年来中国越来越多地利用“非正式”的强制性经济手段来推进其政治和外交目标。美国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近日发布报告指出,在所谓的“核心利益”问题上,中国这种做法将会越来越普遍,并对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造成损害。
这份题为《中国对强制性经济手段的使用》的报告指出,中国近年来频频利用“非正式”的经济手段来施加压力,例如取消贸易合作、限制投资等,而不是像美国一样公开采取制裁措施。这种“非正式手段”让中国政府有更大的回旋余地,同时也能避免引发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
报告作者彼得·哈勒尔表示,这种做法不仅降低了中国的“观众成本”,也减少了目标国家的“观众成本”。他指出,“观众成本”指的是决策者在采取强硬措施后遭到公众或政坛对手的批评和惩罚。
例如,2010年至2012年间,由于与日本在尖阁列岛(中国称钓鱼岛)问题上的争端,中国禁止向日本运送稀土;2010-2016年间,挪威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将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了中国政治异议人士刘晓波,中国切断了与挪威的贸易和政治联系。
报告还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很有可能成为中国利用经济强制手段的例证,其中,中国会通过贷款、基础设施工程以及其他经济手段来实现其外交政策目标。
报告对美国政府提出了建议,包括加强对中国强制性经济手段的监测,制定贸易补救政策,与盟友合作增加中国使用强制手段的成本,让中国意识到这种做法并非毫无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