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金牌:体育精神还是政治操纵?
-
“举国体制”惹争议:奥运金牌背后,是政治还是体育?
伦敦奥运会即将闭幕,美国与中国两国依然占据金牌榜前列,但中国队的“举国体制”却引发了热议。
一些西方媒体和中国网民对跨栏选手刘翔退赛以及泳将叶诗文成绩质疑之声不断,引发了对中国体育训练模式的讨论。
《光明日报》发表一篇题为 “‘西方运动员多业余’是可笑神话,每天也训练六小时”的评论文章,试图反驳“西方运动员都是业余”的说法,指出法国等国同样拥有严格的职业化训练体系。然而,文章只将焦点放在了训练时间长短上,模糊了问题的本质。
事实上,所有国家都能达到奥运标准的运动员都是高度专业化的选手,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关键在于:“你是国家培养的吗?还是民间培养的吗?”你的金牌背后是纳税人的钱,还是个人或俱乐部的投资?
美国金牌得主并没有承担着中国运动员所肩负的巨大民族责任,他们感谢家人、亲人和粉丝,而不是政府。
海外对刘翔退赛和叶诗文成绩的质疑也源于历史上一些“举国体制”国家存在的作弊嫌疑。苏联、东德、中国等共产主义国家曾存在集体用药现象,严重损害了体育运动的公平性和可信度。
美国中文世界日报发表社论指出,“中国对奥运金牌选手的培养的举国体制,确实有太过政治之嫌,在夺取金牌和发扬奥运精神、推广全民体育上,不但失衡,更走入误区。”
奥运不会没有政治,但政治不该置于第一位。 为了推动中国体育健康发展,需要对“举国体制”的利弊进行更加理性、客观的讨论,确保金牌背后的真相是纯粹的体育精神,而不是政治操控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