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经贸协议:一周年成果与争议
-
两岸经贸协议一周年:成果与争议交织
台湾行政院陆委会主委赖幸媛6月28号主持“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签署周年成效检验会”,为政府推动协议辩护,强调“三不”政策履行了承诺,并指出协议带来的积极经济效益。然而,民间及政坛对于协议的看法却呈现分歧,一些学者和政党认为协议未能如预期带来显著成果,甚至引发了台湾经济“边陲化”。
赖幸媛表示,政府在推动协议过程中曾面对诸多批评和质疑,但最终以“不矮化主权、不开放大陆劳工来台、不扩大开放大陆农产品进口”的“三不”政策保障了台湾利益。她强调,协议不仅没有冲击就业,反而提升了台湾农民、中小企业以及广大劳工的利益。
具体例子包括:台湾对大陆农产品的出口大幅增长,1-5月同比增长5.25倍;失业率降至4.27%,世界竞争力排名跃升至第6名,投资环境评比排名全球第四。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也表示,协议只是框架的开始,未来数年将更加受益。
然而,民进党政策会执行长陈其迈指出,签署至今,马政府当初宣称的神话逐一幻灭,台湾社会的贫富差距达到75倍的历史新高、失业率居亚洲四小龙最高、人民平均实质薪资回到12年前水准、台湾竞争力沦为四小龙之末。前总统府国策顾问黄天麟也认为,协议严重冲击台湾整体经济,台股表现远逊于东南亚其他国家。
此外,学者们也对协议的具体影响进行了分析:
- 前行政院副院长吴荣义指出,中国对台湾经济产生了“磁吸效应”,台湾经济“边陲化”。
- 开南大学教授吴明敏表示,虽然台湾出口大陆石斑鱼等产品有所增长,但同时,台湾对全球农产品的贸易逆差却扩大。
- 成功大学法律系教授许忠信建议限制协议功能,专注于贸易和投资保障,并参考中国与香港签署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模式。
面对未来,一些学者呼吁借助世界贸易组织机制调整和约束两岸经贸关系。如果2012年政党轮替,民进党可能会重新检讨协议内容并在立法院进行透明公开的讨论。
文章总结: 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一周年之际,成果与争议交织。政府主张协议带来积极效益,民间及政坛则对协议的影响持保留态度,未来协议走向仍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