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芯片自主”争议再燃
-
华为禁令再燃中国“芯片自主”争议:专家吁谨慎,产业分析称中国仍需突破技术瓶颈
华盛顿——美国对华为的禁令再次引发了中国公众对“芯片自主”问题的激烈讨论。经济学家吴敬琏曾呼吁冷静应对,避免盲目热情,但遭到一些人批评他不理解华为面临的困境。
中国搜狐网6月12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吴敬琏担心开放问题,那是他没有看到华为的遭遇和被卡住的脖子”。文章强调中国“已经无路可退,要敢于争夺人才”。
触及中国公众神经敏感点的,是吴敬琏2018年针对中兴事件的一次演讲。当时他呼吁避免“不惜一切代价发展芯片产业”,需冷静、科学、客观地观察并制定有利于国家和世界经济发展的策略。
然而,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一些中国政治评论家认为吴敬琏的观点“不合时宜”,甚至带有“投降主义”意味。半导体行业分析人士则指出,以举国之力推进芯片技术难以取得高效率的目标。
总部位于上海的“芯谋研究”首席分析师顾文军向路透社表示:“与设备、材料或人才的限制相比,我认为中国更缺乏的是对该行业的深入了解。”他认为政府补贴可能会适得其反,因为资金充裕的公司最终会争抢同样的人才。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科技政策项目主任詹姆斯·刘易斯在一份报告中指出,跨国技术竞争使得任何国家获得技术领先地位都更加复杂。但他认为,美国开放的科技产业特点可能使其在“举国之力”打造产业方面比中国更有优势。
刘易斯批评中国技术的漏洞和中央集权经济效率低下,政府决策取代了市场的信号,低贷款难度让效率低下的公司生存下来,消耗了更有效生产力的资源。他指出,中国过去几轮芯片投资后,许多省市资助的公司纷纷倒闭。
路透社报道称,中国的芯片工程师透露,国产芯片制造技术尚未达到高标准。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在许多领域仍然依赖美国、台湾、韩国、日本和欧洲的技术,一些人质疑政府政策是否到位。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7-2018)》显示,到2020年前后,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需求规模约为72万人左右,截止到2017年底,人才缺口为32万人。路透社援引分析人士的话说,日本、韩国和台湾公司花了数十年的时间才培养成熟的专业知识掌握能力,中国一直在寻找海外顶尖人才,特别是来自台湾和韩国的人才,薪酬不菲,但并不总是能取得成功。
据路透社报道,中国内存芯片制造商长鑫存储去年曾试图招聘韩国三星电子的一名前顶尖芯片工程师,但三星今年1月通过法院禁令的方式阻止了长鑫公司的这一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