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者节:沉重与挑战 coexist
-
十一届记者节,中国新闻工作者们沉重的心情
今年11月8日,是中国第十一届记者节。然而,在各地众多新闻工作者的心中,并没有欢欣和鼓舞的节日气氛。许多从业者坦言,在中国,成为一名记者是一个高危职业。
尽管1999年中国国务院将记者节列入节日范围,旨在体现对新闻工作者的关怀和重视,但十一年过去了,对于很多新闻工作者来说,记者节依然只是一个形式。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网络编辑王尔山表示,“单位和同行都没有安排庆祝活动。” 远在北京的中国产业报协会副秘书长张国发也证实了这一情况,他认为今年的氛围比较淡,很多人对这个节日感觉很淡,因为记者这个行业越来越难做了。
“现在全世界公认的记者节是联合国定出来的5月3号,是为了保护新闻界的采访自由和言论自由的。” 香港记者协会主席麦燕庭指出,中国大陆现在的记者节是由政府设立的,体现的是官方意志,并非真正代表新闻工作者的诉求。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新闻工作者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风险。许多人遭到地方政府和地方势力的干扰阻挠,甚至受到威胁和殴打。包括南方都市报、四川电视台、广西电视台乃至新华社的新闻工作者都曾遭遇类似事件。
“在中国做记者是个危险性高的行业。” 中国产业报协会副秘书长张国发说,有一名记者与举报人一起到山西采访,结果举报人被警方抓捕,而这位记者也被相关方面告发。 “中国大陆某些地方开始设计办法来弄记者,给你小钱你如果不答应,他会四处告你,如果你要接受的话,人家也许给你设个圈套。” 他坦言,这使得记者行业成为了一个高危职业。
上海市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所属的新民周刊编委胡展奋也同意记者是高危职业的说法,并指出当局设置的种种限制使新闻工作者很难发挥他们应有的职能。“新闻它的职责是舆论监督,是民主与法制建设,更重要的是推进公序良俗的完善,但很遗憾,我们的记者在新闻方面做得很难很艰苦。” 他表示。
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也在为庆祝2010年记者节举行的工作座谈会上承认记者正面临复杂的职业生态环境,包括受到利益相关人的阻挠和不法人员的打击。 尽管中国记协党组书记翟惠生也表示为记者维权是重要职能,但他承认记者维权在今天仍然有一定难度。
香港记者协会主席麦燕庭指出,中国记协是官方机构,指望它为记者们维权是不现实的,落实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才是保护记者权益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