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纸背后的无声控诉
-
“白纸”抗议:符号背后的深刻含义
近期的中国城市中涌现出“白纸”抗议活动,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深层含义。美国之音评论员林培瑞在最新文章中回顾了近半个世纪来有关“白纸”现象的演变,并对其深刻含义进行了剖析。
文章指出,早在1973年,“白卷英雄”张铁生因拒绝回答高考考卷而闻名。官方以此宣传“高考是狗屁,知识分子是臭老九”,将“白纸”与“反智”联系在一起。然而,近年来上海、北京等地出现的“白纸”抗议活动则恰恰相反,“一张纸是空的”变成了“这张纸包罗万象”。
文章举例说明了“白纸”作为一种表达方式的独特魅力。首先,“白纸”能灵活传达多种含义,观看者可以根据自身理解填入不同的内容。这种主动参与式传播更加有效地传递抗议情绪。其次,“白纸”容易传播,因为它不需要复杂的语言表达,只需要一个简单的符号就能够引发共鸣。最后,“白纸”具有更大的恐怖感,因为它将抗议的焦点转移到观看者内心深处,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和感受。
文章还列举了两个例子来证明“空白的力量”。一个是作家刘宾雁逝世后,家人在墓碑上留出一个空白,比任何文字更能表达对政府审查的无声抗议。另一个是刘子健教授因政治因素与家人断绝关系三十年,弟弟见面沉默不语,也成为了无声的控诉。
此外,文章还分析了“白纸”作为一种自卫手段的作用。在公开场合上,人们用“白纸”来掩盖或半掩盖自己的想法,避免遭受政治惩罚。即使身处海外,一些中国大陆学生也在课堂上选择沉默,但私下里却表达出真实想法。
总而言之,文章认为“白纸”抗议活动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符号,它蕴含着深层的含义和复杂的社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