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翔案判决书流传 公开与秘密边界何处?
-
程翔案判决书流传引发舆论热议:公开与秘密的边界在哪里?
近期中国司法当局以泄密罪和间谍罪审判了记者程翔案和学者陆建华案,其适用性和量刑标准引发外界广泛关注。北京中级人民法院不久前以间谍和泄密罪判处新加坡海峡时报记者程翔五年徒刑。法庭还审理了北京学者陆建华泄密案,但尚未宣判。
由于此案涉及国家机密,司法当局没有公开审理甚至未公开程翔案的判决书。8月31号程翔被判刑后,9月4号一份程翔案判决书开始在海外互联网上流传。 程翔辩护律师何培华认为把这份判决书贴到互联网上流传本身就是泄露国家机密。他表示,凡是涉及案情的都属于国家秘密,因此包括判决书也是国家的秘密。
然而,北京著名刑事辩护律师莫少平、浦志强、李和平、唐荆凌等律师持相反观点。他们认为,即便涉及国家秘密,在审理过程中不公开,但在宣判一律公开,所以判决书公布于世并不涉及任何泄露国家秘密。香港中资报纸援引其他北京法学专家的话也证实了这份判决书的真实性,并表示判决书应公开透明。
程翔案中对程翔的主要指控是为台湾间谍机构中华欧亚基金会工作,从陆建华那里得到国家秘密并泄露给了欧亚基金会。欧亚基金会副执行长赵建民接受采访强烈反对把他们基金会作为间谍机构,强调他们的活动都是公开性学术性的,没有需要也没有能力从事学术交流以外的其他活动。台湾学者董立文也曾担任过欧亚基金会副执行长,他否认基金会让程翔在中国从事学术以外的工作。
北京大学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中心副主任夏业良教授认为,“所谓泄露国家机密首先应确定保密的范围”。他指出过去一些保密的东西现在可能已经不算了,哪些东西保密这些应让老百姓知道,否则无意中说了什么东西是不是老百姓掌握的东西也可以成为国家秘密而泄露的一部分。
程翔案引发外界对“公开与秘密”边界问题的思考,也再次提出了如何平衡国家安全和公民自由的现实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