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伪技术下的中国监管难题
-
深伪技术下的欺诈潮:中国监管难题重重
近年来,随着深度伪造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欺诈手段愈发隐蔽,以假乱真。在视频、语音等多模态信息融合的背景下,识别深伪内容变得异常困难。
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亚洲项目研究员麦特·希恩指出,面对这场“深伪”风暴,中国正处于监管的十字路口。一方面,中国被认为是在规范立法和行政规定方面走在全球前沿的国家,然而另一方面,深度伪造内容的泛滥以及新媒体海量的暴增,让政府“严打”难以有效应对。
中国法规执行受限
分析人士指出,现行法规主要侧重于对内容的政治审查,以维稳优先,导致对一般犯罪的处理被放在次要位置。而深伪诈骗的形态瞬息万变,传统监管手段显得力不从心。
为了应对“深度合成”带来的挑战,中国今年1月10日开始实施管理措施,要求服务提供商对“可能导致公众混淆或者误认的”生成内容进行“显著标识”。这种“加水印”的做法在国际间备受讨论,部分专家认为其可推广性较高。
科技平台负责任?
卡内基基金会研究员希恩认为,针对欺诈的深伪监督法规把责任推给了开发和运用这些技术的公司。但他也指出,这取决于政府如何实施规定,以及不法人员是否可以从中国以外获得工具。
“很多东西都是开源的,全球各地都有,很多人都在研究。” 一家科技公司的AI事务主管哥尔德曼—卡拉丁表示,“技术使用一直是一个问题。你可以监管使用,但监管不了技术。”
政治维稳优先?
批评人士认为,在深度伪造给政治维稳带来的挑战面前,打击欺诈并非中国政府监管的优先事务。微博上“诈骗正在全国爆发”的话题标签曾一度登上热搜,但很快就被当局审查。这引发了外界对中国政府“以政治维稳为重”的担忧。
新美国安全中心技术与国家安全副研究员比尔·德雷克塞尔表示:“当局不让公众讨论诈骗,说明中国的监管和执法动机是扭曲的。他们总体可能会在这个方向上分配更多的资源。所以我们也可以从这件事中看到,一旦中国公众担心有太多的人工智能欺诈行为,他们就开始进行审查。”
德雷克塞尔指出:“这一事实表明,他们最终关心的是在政治上掩护自己,而不是解决欺诈问题。”
结论
面对深伪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中国政府需要重新审视现有的监管机制。一方面加强对新媒体内容的管理,另一方面加大打击网络犯罪的力度。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引导公众提高辨别能力,共同应对“深伪”时代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