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I与美竞逐:合作共赢未来
-
人工智能: 中美竞逐未来,合作与竞争同行
2018年国际消费类电子展上,自动驾驶、智能家居机器人等科技产品大放异彩,引人注目的是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人工智能(AI)。而这场全球性的科技热潮,也让中美两国在AI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
芯片短缺:中国亟待突破
根据腾讯研究院的报告,目前全球致力于AI领域的公司近3000家,其中美国企业占据了42%,中国位居第二,占比23%。这一差距主要体现在基础层和技术层企业的数量上。而芯片正是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薄弱环节。
地平线机器人联合创始人黄畅表示,去年中国进口芯片贸易额约为2000亿美元,已超过石油进口贸易额。近些年随着中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对进口芯片的需求急剧增加,使得芯片成为制约国内经济尤其是先进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专精方向:中国企业寻求突破口
目前,中国的人工智能公司主要依赖英伟达、英特尔等美国芯片企业的供应。但在针对特定场景和功能的专用芯片领域中,美企和中国企业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地平线机器人,以及其他中国AI公司如深鉴科技、寒武纪等都把重点放在了专用芯片和芯片的终端应用上。
人才缺口:竞争与合作共存
此外,中国也面临着AI技术人才不足的问题。领英网站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只有5万人在从事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工作,远远落后于美国的85万人。英伟达机动技术营销总监蒂姆王表示,希望中国能够找到更多数据科学家,这些人才能够在数据科学的帮助下发展人工智能。
政府推动:加速AI发展步伐
面对挑战,中国政府也积极推动AI产业发展。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计划,目标是在3年内与美国人工智能技术同步。同时,中国科学技术部还制定了研究项目规定,将英伟达作为追赶的目标,投资总额高达1500亿美元。
未来展望:机遇与挑战并存
尽管竞争激烈,但AI领域的机遇和发展空间依然巨大。据市场预测公司数据显示,到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的产值将达到近600亿。不论是基础设施和通用服务器,还是终端应用和专用芯片,都有机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面对挑战与机遇,中国企业和政府正在积极应对,努力推动AI产业发展,争取在未来的人工智能竞争中占据更有优势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