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疫“零容忍”与全球“与病毒共存”:一场艰难抉择
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出现,中国和世界在新冠疫情防控方式上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分化。中国坚持“零容忍”政策,对疫情零星出现的地方采取严厉封控措施,而大多数国家则转向较为宽松的应对方式,依靠民众自觉做好个人防护。随着奥密克戎的传播速度和感染率持续提高,两种抗疫策略的利弊更加凸显。
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病毒不会轻易离去,很可能最终像流感一样与人类长期共存。当足够多的人通过感染或接种疫苗获得抵抗力时,病毒对人类的威胁就可控。
美国和英国在此轮奥密克戎冲击中采取了更加宽松的应对方式,感染人数激增,但目前情况似乎有所缓和。英国首相约翰逊宣布,将在下周停止相关抗疫限制措施,不再强制佩戴口罩、居家办公或接种疫苗证明,从3月起不再强制病毒检测阳性人员实行自我隔离。
美国的情况类似,日增病例数一度冲破百万大关,但目前势头开始减缓。有分析认为,奥密克戎这种传染力超强的变异毒株已经找不到更多的人感染。越来越多的人呼吁减少抗疫限制措施。
然而,正在全力控制疫情、迎接北京冬奥会的中国成为了国际关注的焦点。中国政府坚持“动态清零”政策,不仅没有放宽抗疫措施,反而以更大力度对全社会实施控制,以确保查明每一个病毒感染链条,找出每一个感染者。为此,航班被取消,火车和长途大巴停运,地铁关闭,餐馆、影院等公共设施一概停止开放。
中国是这次全球疫情爆发最早的国家,武汉在2019年底发现了首例病例,并在2020年1月对全城实施封城。经过两个多月的封城后,武汉疫情得到了控制,为随后中国疫情发生根本性好转奠定了基础。
然而,自去年12月份西安爆发新一轮疫情以来,中国的抗疫之路不再像2020年上半年那样有效。西安经过几周的封控仍无法阻断病毒传播,德尔塔毒株和奥密克戎毒株蔓延至中国大部分地区。
不少专家认为,中国继续采取“零容忍”策略,不仅让社会疲于奔命,而且收效远不如预期,所付出的经济损失更是不可计量。更为糟糕的是,如果世界其他地方率先实现群体免疫,而中国仍然封闭国门,那么中国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印度科学教育与研究所免疫学家维内塔·巴尔指出,“由于中国大多数人没有接触过病毒,缺少免疫力,因此世界一旦开放,中国的处境就会非常尴尬,继续关闭国门会使中国非常孤立,而打开国门则会给14亿人带来巨大的感染风险。”
美国芝加哥大学中国政治专家杨大力表示,“这对中国领导人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他们常讲生命至上,他们将如何解释(国门)开放,让成千上万的人在开放的过程中死亡?”
这场疫情防控的艰难抉择,无疑是中国政府面临的一项重大考验。